国足队长李玮峰直言,青训只靠孩子捞钱,中国足球绝无未来

2025-09-24 06:48:56

足球评论员董路补充道,把球员培养好自然会有回报,何必急着在孩子身上榨取利益。

现实情况却是,不少俱乐部嘴上喊着培养未来之星,手里攥着的合同条款比商业协议还要苛刻。

国内青训市场的乱象由来已久。

2019年中国足协曾出台规定,要求青训机构不得收取高额培训费,但违约金这个漏洞一直没堵上。

日本J联赛的青训体系值得借鉴,他们通过完善的转会分成机制,既保障了俱乐部利益,又给了年轻球员发展空间。

德国更是实行"双轨制",让小球员既能训练又不耽误学业。

家长现在最后悔的是当初没仔细研究合同条款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这类合同往往存在多个法律风险点,普通家庭根本看不明白。有律师建议,签订此类合同前至少要找专业人士把关,最好能要求俱乐部提供合同范本。足协方面也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更完善的青少年球员保护措施。

俱乐部管理层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账单。送球员去欧洲集训一次就要花费数十万,更不用说平时的场地、教练等日常开支。负责人坦言,如果不设违约金,辛苦培养的苗子随时可能被挖走,投资就打水漂了。但他们也承认,226万这个数额确实容易引发争议。

对比国内外青训模式会发现根本差异。西班牙法律规定,未成年球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培养成本的三倍。英格兰的青训补偿金制度更加透明,转会费的一定比例会自动返还给培养俱乐部。这些成熟的做法既保护了投资人利益,又给了年轻人发展机会。

训练场上,张卓毅依然在认真完成每个动作。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完全明白226万意味着什么,只知道要努力踢球。教练说他的天赋确实不错,但能不能踢出来还要看很多因素。场边其他孩子的家长都在窃窃私语,有人开始重新考虑要不要让孩子继续走这条路。

足球圈内人士透露,真正做得好的青训机构都在默默耕耘。他们不靠违约金赚钱,而是通过完善的培养体系输送人才,靠转会分成获得回报。这种模式见效慢,但培养出的球员质量更高,俱乐部也能获得更持久的收益。可惜现在愿意这样做的机构太少了。

李玮峰最近在筹备一个新的青训计划。他打算联合几家俱乐部制定行业标准,对违约金设置上限,同时建立更透明的培养成本公示制度。这个提议得到不少业内人士支持,但具体实施还要克服很多阻力。

体育院校的专家指出,青训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整个足球产业的急功近利。当俱乐部都在为生存发愁时,很难要求他们把眼光放长远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完善整个产业链,让做青训的机构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,而不是靠合同条款来保障利益。

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样的案例会不会吓退更多想踢球的孩子。普通家庭本来就对足球这条路充满疑虑,天价违约金的消息更让他们望而却步。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基础,如果青训变成少数人玩得起的游戏,那中国足球的未来确实堪忧。

训练结束后的更衣室里,孩子们有说有笑。他们还不知道大人们正在为合同的事情发愁,更不明白226万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。教练看着这些充满朝气的面孔,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培养一个球员不只是教他踢球,更要为他的人生负责。

足球场边的广告牌上写着"足球要从娃娃抓起"的标语。这句话说了很多年,但具体怎么抓始终没解决好。现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,否则像张卓毅这样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。青训不该是生意场,而应该是梦想开始的地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